耳后激素注射在突发性耳聋治疗中的应用

时间:2024-04-19 14:16

来源:解放军总医院聋病分子诊断中心


突发性耳聋简介

 
突发性耳聋(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SSH)指72h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聋,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 20 dB。根据听力损失累及的频率和程度,其可分为低频下降型、高频下降型、平坦下降型和全聋型(含极重度聋)。

突发性耳聋的分类

       分型

损伤频率

听力损失程度

低频下降型

1kHz(含)以下频率听力下降

至少0.25kHz、0.5kHz处听力损失≥20dB

高频下降型

2kHz(含)以上率听力下降

至少4kHz、8kHz处听力损失≥20d

平坦下降型

所有频率听力均下降

0.25kHz~8kHz平均听阈≤80dB

全聋型

所有频率听力均下降

0.25kHz~8kHz平均听阈≥81dB

临床表现

 

★突然发生的听力下降。

★耳鸣(约90% )。

★耳闷胀感(约50% )。

★眩晕或头晕(约30% )。

★听觉过敏或重听。

★耳周感觉异常(全聋患者常见)。

★部分患者会出现精神心理症状,如焦虑、睡眠障碍等,影响生活质量。

病因及发病机制

 
突发性耳聋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包括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常见病因有血管性疾病、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传染性疾病、肿瘤等;诱因有睡眠障碍、精神紧张、情绪波动、生活不规律等。
目前较公认的发病机制包括内耳血管痉挛、血管纹功能障碍、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膜迷路积水及毛细胞损伤等。不同类型的听力曲线可能提示不同的发病机制,在治疗和预后上均有较大差异:低频下降型多为膜迷路积水;高频下降型多为毛细胞损伤;平坦下降型多为血管纹功能障碍或内耳血管痉挛:全聋型多为内耳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

突发性耳聋治疗方案

 
突发性耳聋的治疗包括对症治疗、血液流变学治疗、类固醇激素治疗等。改善内耳微循环药物和类固醇激素对各型突发性耳聋均有效,合理的联合用药比单用药效果要好;低频下降型疗效最好,平坦下降型次之,而高频下降型和全聋型效果不佳。

类固醇激素治疗

     类固醇激素治疗的给药方式包括口服给药静脉注射给药、鼓室注射或耳后注射给药。类固醇激素治疗首先建议全身给药,局部给药(鼓室注射或耳后注射给药)可作为补救性治疗。

局部给药法-耳后注射治疗

 
糖皮质激素使用是一种重要的突发性耳聋治疗方法,也是突发性聋唯一疗效明确的用药。糖皮质激素的传统给药方式是全身给药。但由于存在血-迷路屏障,而且蜗总动脉为终末动脉,全身给药很难达到内耳有效的治疗浓度。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可引起电解质紊乱、骨质疏松、消化道溃疡出血或穿孔、诱发或加重感染、内分泌功能紊乱等并发症。因此局部给药应用糖皮质激素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尤以耳后注射给药方式优点最为突出,几类常见局部给药方式对比如下:

● 鼓室注射给药

鼓室注射后药物通过圆窗膜进入内耳,从而跨越了血-迷路屏障,大幅提高内耳药物浓度。但其缺点是药物经咽鼓管流失,持续给药效果不稳定;当圆窗膜纤维闭锁则使鼓室给药很难通过圆窗膜到达内耳;且尚不明确药物能否进一步穿过内-外淋巴屏障进入内淋巴。

66220ba9e1e6d.jpg

●圆窗膜缓释给药  

圆窗膜给药是通过鼓膜切开嵌入微型导管使药物直达圆窗膜。

圆窗膜给药内耳药物浓度高,但缺点是圆窗位置深在,需手术暴露圆窗龛后才能给药,难以操作;且仍有外淋巴漏致聋等风险。

●耳后给药  

66220bbe9e1df.jpg

1. 耳后给药疗效

耳后给药具有安全、有效、便于操作等优点。糖皮质激素耳后注射治疗优于或者等价于全身给药。耳后注射糖皮质激素对全身血压、血糖等情况影响甚小,特别适用于糖尿病、高血压患者。
诸多文献、表明耳后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低频下降型突发性聋效果更为显著,推荐其作为初始治疗。

2. 耳后给药的机制  

动物实验表明,耳后给药在内耳的浓度更高,出现波峰更早,药物浓度维持时间更长;药物浓度在乙状窦中较高,而在体循环中保持低水平。推测其途径有4条:内淋巴囊途径、解剖裂隙途径、体循环途径和茎乳动脉途径。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