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鼓管功能康复

时间:2024-04-24 15:09

来源:解放军总医院聋病分子诊断中心

 

     前面几期的内容让我们认识了一个与中耳功能密切相关的器官——咽鼓管,同时也是中耳腔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发挥中耳压力调节、引流、防声等功能。那么,当咽鼓管功能不良(Eustachian tube dysfunction,ETD)时,我们又该如何进行相关的功能康复呢?

6628af9cd0b61.jpg


 

     咽鼓管功能不良可以分为咽鼓管开放障碍和咽鼓管关闭障碍,针对以上两种疾病,治疗方式也有所差异。


咽鼓管开放障碍


 

     对于咽鼓管开放障碍,首选药物保守治疗和咽鼓管吹张治疗。药物方面可选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鼻喷雾剂等)、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等)、鼻用减充血剂(如羟甲唑啉等)以及促进粘液溶解排出的药物(如氨溴素、桉柠蒎等)。目前常用的治疗咽鼓管开放障碍和或合并分泌性中耳炎的物理方法有Valsalva动作(捏鼻鼓气)、Politzer法(波氏球吹张法或咽水打气)、Toynbee动作(捏鼻吞咽)及导管吹张法,这些方法方便简洁,易于操作,且对部分患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若以上治疗不能取得良好效果,则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为咽鼓管球囊扩张,若合并分泌性中耳炎,则考虑行鼓膜穿刺、鼓膜切开或鼓膜置管术。





咽鼓管关闭障碍


 

      对于咽鼓管关闭障碍(或咽鼓管异常开放症),目前认为其确切病因未明。大部分病人可通过保守治疗获益,“阶梯式”治疗模式可以指导相关患者的治疗。

      保守治疗是“阶梯式”治疗模式的第一步,包括增加体重、生理盐水洗鼻、吹粉法等。咽鼓管内吹粉法是将水杨酸粉和硼酸粉按1:4比例混合后,经咽鼓管导管吹至咽鼓管内及咽鼓管咽口周围,可引起管腔黏膜炎症反应和水肿,缩小管腔。需要注意的是,此类患者应避免机体脱水,避免使用鼻用减充血剂和鼻用糖皮质激素,这些药物对缓解症状无效,甚至可能加重病情。

     保守治疗3个月以上,仍有严重症状的咽鼓管异常开放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根据手术部位的不同可分为鼓膜手术、咽鼓管咽口缩窄手术、咽鼓管咽口堵塞手术、咽鼓管鼓室口堵塞手术和咽鼓管肌肉手术。

6628afd917168.png


手术治疗


 

     鼓膜手术可分为鼓膜切开置管术和鼓膜加固手术。前者可消除患者中耳腔的压力变化,继而减弱鼓膜振动,改善患者耳闷、耳胀满感症状;后者是通过加固鼓膜,增加鼓膜质量负荷减弱低频率的鼓膜异常振动,从而缓解患者自听增强和耳鸣症状。

     咽鼓管咽口缩窄手术是在咽鼓管咽口局部注射内容物以起到缩窄咽鼓管咽口的作用,所选用的材料包括羟基磷灰石、自体脂肪、自体血及自体软骨。其中自体脂肪作为理想的软组织填充材料,在临床上运用广泛,生物相容性好,患者不易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对于咽鼓管咽口堵塞术和咽鼓管鼓室口堵塞术则是选用相应的材料将咽鼓管咽口及鼓室口进行封闭。咽鼓管咽口堵塞术可选用静脉留置导管(内填充骨蜡)进行堵塞,但此术式术后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率较高,且导管易出现移位、脱出等情况。另外,手术缝合结扎咽鼓管咽口可直接关闭扩张的咽鼓管,迅速有效缓解相关症状,并且可以联合咽鼓管重建、自体软骨或自体脂肪移植共同进行,但若此类术式术后瘢痕增生则会出现咽鼓管不可逆闭塞,存在永久性分泌性中耳炎的风险。咽鼓管鼓室口堵塞术可选用明胶海绵、导管和硅胶塞等,抑或是在咽鼓管鼓室口黏膜下半行堵塞(材料为自体骨片或骨蜡),有相关研究表明行此法治疗的45例(56耳)患者术后随访 半 年至9年,症状完全缓解率85.7%,术后未观察到任何不良反应。

     腭帆张肌是控制咽鼓管开放的主要肌肉,其收缩时咽鼓管开放,因此,松解腭帆张肌可以减弱其对咽鼓管的开放作用,达到治疗作用。若术中腭帆张肌肌腱张力过强,可行腭帆张肌切断术,但此类手术操作复杂,创伤较大。



 

     最后,咽鼓管虽小,但作用不可忽视,针对病因的治疗才是最适宜的治疗方式。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