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07 11:52
根据《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数据,2021年我国现存的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痴呆患病人数将近 1700 万,已占全球总患者数的近30%。帕金森病(PD)患者全球约1,000万,其中近一半来自中国。
这两类神经退行性疾病使患者逐渐失去记忆、行动能力,更让家庭背负沉重的照护压力。
越来越多家庭开始关注认知退化、行动迟缓等早期表现。然而在应对这些疾病时,传统药物治疗往往只能暂时缓解症状,难以阻止病情进展:AD药物只能暂时缓解症状,无法阻止病情进展;PD药物虽能补充多巴胺,却会随时间出现副作用,且传统康复训练需要频繁往返医院。
面对这一困境,一种全新治疗方式——数字疗法(DTx)正受到全球关注,并可能为神经退行性疾病带来突破性转变。
一起认识“数字疗法”
数字疗法正成为传统药物之外的重要补充。
1.什么是数字疗法?
简单地说,就是数字药。数字疗法(Digital Therapeutics,DTx)是基于循证医学证据,运用数字技术(软件、算法等)来预防、管理或治疗疾病的创新方式,区别于传统医疗手段。
根据2023年最新标准(ISO/TR 11147)定义,数字疗法(DTx)是指:旨在通过生成和提供医疗干预来治疗或缓解疾病、紊乱、状况或损伤的健康软件,且这种干预对患者的健康具有可证明的积极治疗效果。
与普通“健康类APP”不同,数字疗法具有明确的医疗功能,并已被中国NMPA、美国FDA、欧盟CE等纳入监管。
其典型形式包括:认知训练程序、远程康复系统、数字处方干预、个性化反馈平台等,特别适用于慢性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长期干预和管理需求。专业设计的软件可以运行在手机APP、VR设备、智能监测工具等。
2.为什么我们需要数字疗法?
神经退行性疾病如AD和P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但现有治疗存在明显局限:
数字疗法具备效果明确、支持个性化、无副作用、实时反馈、远程可及、数据可追踪等优势,可弥补传统治疗方式在早期识别、长期有效干预和患者管理方面的不足。
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远不止“玩玩而已”
数字疗法正在从早筛,特别是面向预防和认知康复的综合训练,为AD患者带来切实改善。
1.早期筛查:用数字工具融合人工智能与通用量表,灵活开展初筛,提前发现风险
2.个性化认知训练:增加认知储备,激活神经可塑性
数字疗法通过个性化训练,并不是“玩游戏”,而是能针对多认知域构建的多维度、个性化训练场景,综合改善AD患者的记忆、语言、思维、空间、执行、计算等能力,且效果更持久。
一项由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医学院附属布列根和妇女医院合作开展的临床研究显示,参与为期12周的数字认知训练项目后,轻度认知障碍(MCI)人群的ADAS-Cog评分平均提升3.2分,认知退化过程平均延缓了约9到12个月。对照组则出现平均1.1分的下降,显著提示认知退化被延缓。
另一项发表于《Alzheimer's & Dementia》期刊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中,71%的数字疗法训练组患者在6个月内认知状态保持稳定,而传统干预组仅为42%,
3.智能监测与辅助管理:疾病管理更轻松
借助可穿戴设备、睡眠监测仪、智能药盒等,DTx可对患者活动水平、作息规律、服药情况进行动态追踪。
数据云端同步使智能算法或者医生,可根据数据动态调整干预方案,提升治疗响应性。
对帕金森病患者:不只是“走稳了”
数字疗法正深入帕金森病的诊断、治疗与康复全过程。
1.早期诊断:提前几年识别风险信号
PD的早期症状(如走路变慢、手指微颤)容易被误认为“老了正常现象”,而数字工具能更精准地捕捉异常。
通过分析步态、语音、手部微动作等指标,AI可辅助识别PD早期信号。一项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显示,基于手指敲击动作的评估,在PD确诊前3-5年能准确预警82%以上的风险个体。
2.精准治疗:从“吃药难”到“用药准”
越来越多的数字疗法帮患者和医生更好地管理药物,比如:新一代脑深部电刺激(DBS)系统配备自适应算法,提升运动改善效果并降低副作用;药物递送创新,可实现稳定左旋多巴血药浓度;数字化给药控制,根据患者运动状态自动调整药物释放,避免传统“开关现象”等等。
3.康复训练:在家也能练,效果看得见
PD患者的平衡、步态问题,通过数字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且无需频繁跑医院,比如:虚拟现实(VR)系统可用于平衡、步态和精细动作训练;外骨骼机器人结合运动意图识别技术,为下肢训练提供辅助支持;“居家+远程”模式,比单纯在家自己练效果好30%等等。
数字疗法会成为“标配”吗?
数字疗法目前还在发展阶段,但未来潜力巨大,可能从“辅助工具”变成AD和PD治疗的“主力军”。
1.从缓解症状到理解机制
结合海量、长期的干预与监测数据,包括患者认知、情绪、运动等连续数据,未来的DTx不仅仅用于治疗,还将助力疾病机制建模。实现精准预警和前置干预。
2.用“脑数据”量化疗效
未来,数字疗法的效果不再只靠“量表评估”和“患者说感觉好”,还可能通过脑电(EEG)、近红外(fNIRS)等技术看到客观变化。推动临床从主观问卷评估向客观脑功能监测转变。
3.联合药物:形成“双处方”体系
DTx可减少焦虑、改善睡眠、提升药物疗法的依从性。药物维持脑内生理机制,DTx加强行为和认知维度,二者可互补协同。
未来医生可能为患者同时开出“药品+软件”组合处方,实现多通路管理。
4.是否能纳入医保?
韩国已将部分DTx纳入健康管理试点,美国FDA也对多款DTx产品放行,德国甚至建立“数字健康应用(DiGA)目录”。
我国也有基于医疗器械认证的数字疗法产品,但仍处于探索阶段,随着老龄化趋势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将加速DTx发展。
5.从“工具”走向“基石”
DTx有望承担:
从“软件治病”到“数据指导治疗”,数字疗法已不是未来幻想,而是临床正在验证的现实路径。
无论是我们自己,还是我们的父母、亲人,也许都该开始了解:数字疗法,可能就是我们一直在等的“第二种可能”!
我们将持续关注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为您带来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和资讯。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