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0-16 14:13
被忽视的“沉默窗口期”
人们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理解往往聚焦65岁以上人群,认为“认知衰退是衰老自然结果”。这使得我们对疾病早期发展机制知之甚少,不清楚风险因素何时开始“潜伏”,又如何影响认知功能。
1. 阿尔茨海默病正“年轻化”
直到近年,“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前阶段长达20-30年”的理论逐渐被证实,研究开始将目光锁定在50岁及以上人群,但依然忽略了年轻群体。
然而,24岁开始的血管健康、炎症水平等,可能正是决定晚年认知命运的“伏笔”。
2. 传统研究的盲区:年轻≠安全
过往研究存在年龄断层,指标单一两大局限。
• 年龄断层:90%的流行病学调查以50岁以上为对象,对24-44岁人群的认知追踪几乎空白;
• 指标单一:仅关注老年期出现的淀粉样蛋白沉积,忽视中年之前的心血管风险(如高血压、肥胖)、遗传易感性(APOEε4基因)和慢性炎症的长期累积效应。
《柳叶刀》此次针对24-44岁人群的研究填补了空白,证实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在青年时期就已奠基。
“年轻习惯”正在损伤未来的大脑
来自美国多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联合研究小组,从流行病学、神经医学、社会学等多个角度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综合剖析。
1. 追踪24年:锁定早期风险
基于美国国家青少年至成人健康纵向研究(Add Health),对1994年入组的7-12年级学生(12~18岁)展开了跨度长达24年追踪,重点分析了以下数据:
• 认知功能评估:通过认知测试,来评估参与者的认知功能,包括即时记忆、工作记忆等;
• IV期数据(2008年,24-34岁):1.1万参与者进行CAIDE痴呆风险评分(一种用于评估痴呆风险的工具,包含年龄、教育程度、性别、收缩压、体重指数(BMI)、总胆固醇和身体活动等7项关键指标),并评估与认知功能变化之间的关联;
• V期数据(2016-2018年,34-44岁):跟踪检查588人的血液生物标志物(总Tau蛋白、神经丝轻链NfL、其它6种炎症因子)与认知测试的横断面关系。
这些方法相互配合,为研究提供了全面且准确的数据支持。
2. 三大核心发现:风险因子侵袭
研究取得了以下三大颠覆公众认知的发现。
1) 血管健康与认知功能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CAIDE评分与认知功能密切相关。在24-34岁人群中,CAIDE评分每增加1分(如收缩压≥140mmHg、BMI>30、每周运动<2次等),参与者短期记忆能力在原有基础上降低了14.3%-28.6%。这意味着,高血压、肥胖等血管风险因素,早在青年时期就开始损伤大脑信息处理速度,对认知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2) 33~44岁的炎症与神经病理预警
• 炎症风暴初现:34-44岁时,IL-6(白细胞介素–6,召集免疫细胞去对抗病菌的细胞因子)每升高1个标准差,延迟单词回忆能力可能下降9%;IL-8(白细胞介素–8,吸引白细胞到身体有炎症的地方的细胞因子)升高则导致即时记忆、工作记忆在平均意义上至少会下降17%,实际下降幅度可能更大。
• Tau蛋白异常:总Tau蛋白水平每增加一个单位,即时单词回忆能力就会下降13%,这与老年患者中Tau蛋白沉积损伤记忆的病理机制一致。也就是说,总Tau蛋白水平越高,即时单词回忆能力受影响的程度越大。
这表明,随着年龄增长,生物标志物对认知功能的影响逐渐显现,且不同生物标志物的作用各有侧重。
3) APOEε4的潜伏效应
令人意外的是,APOEε4这一重要的遗传风险因素,在24-44岁人群中未与认知功能产生显著关联。这与老年研究结果矛盾,提示APOE4的致病性可能需要数十年“触发期”,而中青年时期的环境风险(如血管健康、炎症)才是当前认知损伤的主因。
提前20年干预,我们该做什么?
这项研究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预防提供了全新视角和科学依据:不能再将预防重点局限于老年阶段,而应从年轻时期就开始关注和管理风险因素。
1. 血管保护:控制“三高”
24-44岁人群应将收缩压控制在120mmHg以下,BMI维持18.5-24.9,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
CAIDE评分中,血压和BMI每达标1项,中年时的工作记忆衰退速度可减缓15%。
2. 炎症管理:远离炎症,减压减负
警惕“慢性低度炎症”,增加Omega-3(深海鱼、亚麻籽)、多酚(绿茶、黑巧克力)摄入,减少加工食品(含反式脂肪、高糖),可降低IL-6等促炎因子水平。
每天10分钟正念冥想,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可使CRP(C反应蛋白)下降20%-30%,而高CRP已被证实与中年记忆衰退和认知功能下降密切相关。
3. 认知储备:主动学习和训练
24-44岁人群制定终身学习计划,是增强认知储备的有效途径。
参与持续3个月以上的技能培训(如编程、乐器),可使海马体体积增加2%-3%,直接提升记忆编码能力。
每周≥3次深度社交(如小组讨论、团队运动),与更低的IL-8水平和更好的延迟记忆相关,尤其适合工作繁忙的年轻人。
各种形式的认知训练同样不可忽视。特别是年轻人喜欢的各种融合了社交属性的线上线下的交互项目,不仅能锻炼大脑,还能在社交互动中增强彼此联系,促进认知健康。
4. 借助科技:健康生活方式
借助智能设备(智能手表、手环等)和APP助力我们管理健康。实时监测每日健康数据,根据自身监测数据制定个性化运动计划,同时利用社交媒体分享运动成果,互相监督,提高运动积极性和依从性。
利用饮食管理APP,记录每日饮食,分析食物营养成分是否均衡。在饮食上,减少高糖、高脂、高盐食物摄入,增加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富含抗氧化剂的蓝莓和西兰花等食物。
5. 早期预警:定期进行筛查
从24岁开始,针对自身情况,判断风险指数,坚持进行针对性的筛查预警。
结合体检评分自测:通过年龄、教育、血压、BMI、胆固醇、运动等6项指标计算,24-34岁人群每2年进行1次评估。
血液标志物检测:35 岁以上可考虑检测 hsCRP(高敏 C 反应蛋白)、IL-6(白细胞介素),若持续高于正常范围,需启动抗炎干预。
给 24-44 岁青年的特别提醒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权威研究,震撼之处在于:阿尔茨海默病不仅仅是突然降临的 “老年病”,也可能是从青年时期开始的 “生活方式病”。当我们在 24岁熬夜加班导致血压升高、34 岁久坐肥胖引发炎症时,这些看似 “无关” 的小问题,正在为未来的认知衰退埋下隐患。
请记住:早期风险关联≠必然患病。通过控制血管风险、管理炎症、提升认知储备,完全可以延缓甚至逆转这些不良影响。
正如论文第一作者 Allison Aiello 所言:“我们的研究证明,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窗口比想象中早得多 —— 现在行动,永远不晚。”
今天的血管健康,就是明天的记忆清晰度。从 24 岁开始,为大脑投一份 “长期健康保险”,这或许是我们对抗阿尔茨海默病最有力的武器。